当前位置: 首页 > 其它
文章正文

世人都知羊脂好,岂料黄玉更难找

  • 浏览数:36次
  • 添加时间:2025-07-11
  • 来源:GI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 作者:

古人云:“黄金有价玉无价”,提起自古以来声名显赫的和田玉,你可能一下就想到了玉石爱好者收割机中的佼佼者--羊脂玉。羊脂白玉是白玉中质纯色白的极品,因其洁白无瑕、色如凝脂而广受喜爱。很多人都以羊脂为贵、翠玉为美,却不知自古以黄玉为尊。明代高濂曾在《遵生八笺》中提到“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以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以有之故耳。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可见,黄玉有过傲视羊脂玉之历史典故。

640.webp_副本.jpg

在古代,黄玉由于与"皇"谐音,又极稀少,极受重视。而现代和田玉中黄玉研究和开发均不够,产出很有限,因此现今出现在拍卖会上的黄玉成品大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也深受赏玉者的喜爱。那什么是和田玉黄玉,通常所说的黄口料、黄沁仔料是不是和田玉黄玉呢?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有灿烂的文化,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玉作为和田玉之一产自新疆昆仑山及阿尔金山一带,千百年前中华先祖们共同铺筑了以运送和田玉为主“玉石之路”,这条路也是早期东西方各民族商贸文化交流重要通道的一部分,在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田黄玉具有美丽的神秘色彩是其一大迷人之处。黄玉以黄色为主色调,纯正和田黄玉的黄色是透闪石、阳起石中的二价铁离子转变为稳定三氧化二铁长期浸润而形成的原生颜色,不同于和田玉中的糖玉属次生氧化致色。黄玉依色度变化定名为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其中色度浓重的蜜蜡黄、栗色黄极为罕见,较常见的是青黄色。

黄玉、黄沁料、黄口料到底有什么不同?

“黄口料”是带有黄绿色调特征和田玉原料的统称,其以黄色调为主绿色较轻的部分定为黄玉,因此黄口料中只有一部分为黄玉,所以黄口料只是一种总体称呼,在国标中关于和田玉的分类时并未出现。如今在各大拍卖会的玉雕中的“黄玉”一般都是黄口料。黄口料是一种山料,产地主要有下面几个:若羌、且末、青海。

若羌黄口是最有名,也是很多玉石收藏家最喜欢的。若羌的黄口,色调暖黄,颜色正,且玉质油润且末是最大的山料出产地,也有黄口料的产出。顶级的且末黄口和若羌黄口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只不过且末黄口里青色调更为常见,甚至可以说以青色为主,略显黄色。此外,包括黑山等地也有黄口料的出产。

青海黄口主要产自小灶火玉矿,这个矿口产出的鸡油黄黄口料受到很多玉友的青睐。好的青海黄口,在油性和颜色上也都不错。不过青海的黄口料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色调多泛绿或灰,颜色鲜阳正黄者不多。而且它有着青海料水透的特点。

相同:黄玉和黄口料它们的“黄”都是原生色,黄色的致色原因都是在有铁元素的环境下而生成。

不同:黄口料与和田黄玉的最主要差别在于颜色:黄口料的黄是黄中泛青黄,而和田黄玉是油黄,玉质细腻,一般来说黄玉的油润度、细腻度均优于黄口料。黄口料硬度高、脆性大而黄玉韧性佳、油性足。黄口料玉质交织感差,这种特性会体现在雕刻中,黄口料非常容易崩口。其打磨多采用高抛光以遮掩料子油性没黄玉好的缺点。

河磨玉属于岫岩玉山料俗称黄白老玉,外地也称东北黄口料。黄料河磨玉一般颜色不会特别黄,而是黄中透绿,因此有些黄口料与河磨玉看上去也没什么不同。由右图我们能发现黄料河磨玉的黄色更淡一些,而且油性略差,但细度较好。

黄沁是指玉料由外向内渐变的铁质浸染,一般是指籽料的浸染。其中,黄皮沁籽料的黄玉较为常见,黄玉原生籽料则稀少得多,两者的区别在于硬度和皮色:黄皮沁籽料的硬度要远低于黄玉原生料,且内外色调是统一的黄色,黄玉原生籽料则多半带褐色皮或红皮。所以说,黄沁料就是和田白玉或者青白料经过铁质浸染而形成的。从本质上来说黄沁料属于后生玉种而非原生黄玉,所以沁的再透的黄沁料从科学角度来说也不能称之为黄玉

好的黄沁,不仅色如蒸栗,而且玉质老熟,也就是我们说的黄肉,玉质油性也特别好,我们可以称为老黄沁。老熟油润,颜色诱人。不过大家要明白的是,不管是鸡油黄还是栗子黄,都是对极品籽料的一种赞美。这种黄不单是其颜色,同时包含了细密度、润度等直观视觉。虽然没有正式的叫法,但这两种都是对最美的沁料的一种表达。

黄玉极为稀少,在艺术品市场中,虽然黄玉作品只是零星上拍,但它作为珍贵的软玉品种已经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它的身价也越发显现出来,逐渐为市场所了解。从拍卖数据来看,大多数黄玉拍品都在百万元附近徘徊,其升值潜力由此可见一斑。像2020年伦敦佳士得拍卖的西汉黄玉带钩就创下了世界玉器拍卖价格最高纪录,溢价四倍以2520万拍出,先前苏富比拍卖会上的东周黄玉瑞兽也以千万价格拍出。

但从玉文化角度考虑,作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田玉独特的人文属性目前还未完全挖掘出来,和田玉文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我们应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动发展,逐步争取周边国家经贸及文化交流中的认同,打造“ 中国人的钻石”,使和田玉产业迈向“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