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飙升突破千元大关的时候,黄金珠宝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多数品牌业绩面临下滑,门店优化调整已成行业常态。
据行业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3月末周大福门店总数为7565家,12月末门店总数为7065家,9个月关掉了大约500家门店;根据周六福披露的数据,2024年关闭了674家加盟店和4家自营店;周大生2024年度累计撤减门店761家,其中自营门店撤减44家、加盟门店撤减717家……,其他包括老凤祥、老庙、中国黄金以及六福珠宝等品牌均存在关店现象,业内有自媒体猜测整体关店超过20000家,甚至说达到40000家,总之,称之为“关店潮”大概不为过。
当然,在关店同时,各品牌也在同步开店,关店与开店实际是品牌为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01/
数据真相:
关店潮下的行业寒冬
2022年初,国际金价约为每盎司1800美元左右,但是到2025年3月已突破3000美元;2025年8月国际金价更是一度飙升至3386美元/盎司……,黄金价格持续飙升,让多数品牌及珠宝店业绩承压。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金饰消费量暴跌26%至199.8吨,投资类的金条金币销量却逆势增长23.7%达264.2吨,整体呈现“投资热、金饰冷”的“冰火”格局,对于主销金饰的珠宝店,一方面面临的是市场饱和,另一方面面临是销量萎缩。
02/
困境根源:
粗放经营与数字化转型滞后
许多珠宝企业存在粗放型经营和家族化管理问题,企业缺乏对市场趋势的判断能力,或者说企业内部专业人才不足、团队的执行力无法及时响应市场变化,无法及时调整战略方向。
更重要的是“坐商”思维严重影响企业发展,许多珠宝店缺乏线上经营模式的打造,以及实体店与线上同步传播及销售的能力,笔者近年来发现,有些珠宝店简单粗放地采用团购、直播和广告进行运营推广,专业程度不够成为致命伤——往往是看到竞争对手做自己也做,最后仅仅是有模有样的做了而已,并未给企业带来提升,更谈不上梳理产品风格和会员体系,谈不上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缺乏规划的行为使企业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机。
03/
转型路径:
创新驱动与体验升级
面对困境,头部品牌开始探索创新转型路径,老庙黄金推出“工艺+文化IP”路线,周大福、老凤祥拓展联名产品,借助故宫IP、黑神话悟空及高达、圣斗士星矢等文创IP,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起到了提高竞争力和为品牌赋能的效果。
金价高企的背景下,产品轻量化成为重要趋势,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传统大克重首饰遇冷,“小而精”成为市场主流,比如编绳产品等,而设计感、佩戴场景和性价比则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渠道格局正在深度重构,实体店的价值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专业服务、情感连接和品牌体验的平台,很显然,线上线下融合共生成必然趋势,这也是珠宝店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之一。据悉,当前全国约40%的金店已布局线上渠道,许多珠宝店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提高销售额和传播力度,并且实现“线上获客+线下转化”的闭环。
04/
营销革新:
从价格促销到价值创造
当前,珠宝终端企业亟待打造营销体系,这也正是不少珠宝企业缺乏的关键短板。
有些珠宝企业把营销与促销混淆——营销体系是从品牌到产品再到会员、传播等等的系统工程,而促销仅仅是以价格战的打折和买赠为核心的行为,促销活动做不好还会拉低品牌美誉度或珠宝店的商誉,很容易就陷入价格战内卷,有些珠宝店老板习惯性以价换量——只要销量不好就搞促销活动,但当前市场早已不同,君请看,不少珠宝店促销活动的结果往往是量价齐跌。
消费者主权时代已经到来,金价高位震荡迫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谨慎,投资保值需求与悦己消费的分化更加清晰,珠宝店经营者必须摒弃经验主义,真正理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05/
未来展望:
行业洗牌与价值重构
黄金市场的价值逻辑已经重塑,只有抓住“个性化消费+数字化渠道+多元化服务”的品牌,才能在寒冬中寻找到发展机遇。
同时,两年前水贝模式的兴起加剧了传统珠宝店的竞争压力,水贝模式采用“批零一体化”——按实时金价和加工费定价,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降低经营成本,但水贝模式仍未跳出价格内卷的范畴,而企业(珠宝店)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未来,行业将加速分化与创新,头部品牌通过渠道优化和高端市场发力,寻求差异化、提升文化附加值、拓展新边界;而老铺黄金、君佩黄金、琳朝珠宝则走出新型赛道,抢占到行业的高端市场,他们以国潮文化底蕴和传承价值的优势在存量市场中找到增长空间,并且取得可观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