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已冲破每金衡盎司4000美元关口,几乎每周都在改写历史纪录,连1980年经通胀调整后的历史峰值也被远远甩在身后。此轮金价飙升的核心推手,是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主要经济体公共债务阴霾笼罩、关税摩擦不断升级,以及法定货币信任危机叠加下,各国央行掀起的“囤金潮”。
但反常的一幕出现了:2025年俄罗斯央行非但没有加入“囤金阵营”,反而转身成为净卖家,1月至8月累计抛售约8吨黄金,直到9月才时隔一年半首次重启购金,仅增持3吨多。这种高位售金的操作究竟有何深意?从长远看是否理性?《消息报》对此展开深度解析。
2025年,全球央行依旧是黄金需求的“主力军”。尽管净采购量较2023-2024年的纪录高位略有回落(月均约20吨,8月为19吨),但波兰(67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土耳其等国仍在“扫货”,稳居主要买家阵营。放眼全球,仅4个国家为黄金净卖家,俄罗斯排名第三,仅次于乌兹别克斯坦和新加坡。
回溯过往,俄罗斯曾是黄金储备的“积极囤储者”:2010年代初,俄黄金储备还挤不进全球前十,到2025年已跃升至第五位;其贵金属储备价值更从2023年秋季的1400亿美元翻倍至2820亿美元,涨幅惊人。如今突然转向售金,核心逻辑紧紧围绕“通胀管控”与“财政平衡”两大目标。
盖达尔研究所货币政策部负责人戈柳诺夫解析,售金实则是“镜像操作”的一环:“当财政部动用国家福利基金时,大量卢布会涌入市场,央行必须通过出售外汇或黄金来对冲这种流动性注入,确保货币供应量稳定。这一操作和资产管理毫无关系,纯粹是调节金融体系的工具。”
ExpertRA分析师基李森科进一步补充:“购金会直接增加卢布货币供应量,若不做对冲处理,必然会加剧通胀压力。当前俄罗斯正收紧货币政策,通胀风险本就居高不下,央行自然不愿扩大卢布兑黄金的发行规模。更关键的是,截至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黄金已占俄罗斯国际储备的39.6%,且在制裁限制下,黄金的流动性本就有限,此时在高位增持显然不划算,维持现有储备结构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总统学院专家阿布拉莫夫则聚焦预算规则的硬性约束:“售金是遵守规则的强制性动作,规则明确要求通过出售外汇或黄金来平衡预算,当可兑换货币短缺时,黄金就成了最直接的变现选项。”他同时点明,俄央行售金绝非为了稳定国际金价,毕竟全球黄金定价中心都不在俄罗斯境内。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央行此前的购金策略颇具特点:多采购本土黄金。2024年,俄罗斯黄金产量达330吨,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这种“本土采购”模式曾帮它以低成本快速扩充储备。至于黄金储备份额是否存在硬性上限,李森科明确回应:“央行并无固定标准,会依据市场动态、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通过模型测算调整储备组合,最终目标是维护货币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