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打假”博主,居然能把一场商业纠纷,这么快地演变成公权力与市场监管的“现场剧”。起因在2025年4月,拥有20万粉丝的玉石领域自媒体博主“柴怼怼”(本名柴某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多条视频,直接对胖东来玉石产品和企业形象进行指控,声称“成本几十元、几百元却卖到几千元、上万元”,有“天价暴利”的说法,还扣上“偷税漏税”“黑心企业”等标签。为了显得专业,他举着放大镜对着商品图像“分析”,宣称掌握了“企业暴利的证据”。
这些内容,凭借胖东来品牌热度,一时间传播迅速,单条视频的播放量高达数百万,评论量也是成千上万。不少网民被标注词汇和“专业打假人设”所吸引,指责胖东来“店大欺客”,甚至对消费场景发出负面评价。也有理性网友指出,柴某某是在刻意制造舆论,涉嫌借打假之名牟利。这一阶段,情绪极易被放大,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变得模糊。
市场监管的回应,迟到却有力。胖东来方面随即向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突击检查,检查覆盖玉石产品进货凭证、成本核算、定价标签等。结果震惊一些人:毛利率确实不到20%,价格标注清晰,未发现偷税漏税等违法事实。这一核查,为胖东来正名,也让网民看清了“打假博主”标签背后的玄机。
与此同时,柴某某并未撤回所谓的“正义”行动。相反,他在直播间持续销售玉石产品,片段中不断提高自家产品的“定位”和“收藏级别”,用夸张语言拉升成交气氛。消费者的怀疑声与购买热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续的维权和调查埋下线索。
![]()
到了5月,消费者的负面反馈继续积累。有买家反映花1.98万元购买的“和田玉籽料玉镯” warna,佩戴不到一周就褪色、出现白斑。权威机构检测后认定,该玉镯为经过染色处理的普通玉石,染色剂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长期佩戴存在健康隐患。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更多消费者开始对柴某某直播间的玉石产品进行自查,出现类似质量问题的案例逐步增多。
到了7月,网络监管部门对柴怼怼相关账号启动封停程序,理由是“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企业产品质量,恶意诋毁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并借机吸粉引流带货”。同时,地方市场监管对柴某某及其关联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被罚款22万元,温州市柴氏酒业有限公司罚款6千元。9月8日,温州平阳警方正式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立案侦查。10月17日,柴某某及其妻子肖某被警方依法逮捕,刑事侦查进入关键阶段。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网络风波时,胖东来方面在11月11日通过官方账号和线下公告栏同步发布了诉讼结果。公告清晰列出四项判决:第一,四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判决生效后须迅速删除柴怼怼账号在各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涉诉视频;第二,柴某某需在10日内,通过柴怼怼账号置顶发布经法院核准的道歉声明,且持续置顶不少于30天,确保所有关注者都能看到,消除此前虚假信息影响;第三,柴某某、温州某公司、武汉某公司需共同赔偿胖东来200万元,赔偿于东来40万元,同时承担合理开支20万元,三项合计260万元;第四,温某某对上述260万元赔偿款在52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公告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这起纠纷的线索,最终走向了法庭,也走进了舆论场。公众看见的是,一边是巨量流量的赚钱逻辑,一边是企业品牌信誉的维权正义。胖东来方面表示,此次维权不是“追究钱款”,而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与市场公平,并警示以恶意抹黑牟利的自媒体账号,网络需守法。
![]()
在法治层面,这次判决给网络侵权、虚假信息与商业 misconduct 提供了清晰的边界线。第一点,明确要求侵权方立刻停止侵权并删除涉诉视频,强调网络平台内容的及时清理义务。这不仅保护被侵权方的商业信誉,也对网络传播生态形成震慑效果。
第二点,公开道歉并置顶长达30天的规定,体现了法院对舆论影响的重视。道歉并非形式,而是对受损企业公众形象的修复过程,确保信息的纠偏具备可观测性和持续影响力。这一条亦提醒自媒体人,所谓“正义标签”应以事实为底线,而非以流量为目的。
第三点,赔偿金额260万元的裁定,综合考量了虚假言论对胖东来品牌、市场经营及于东来个人名誉的损害,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与类似案例的裁判标准。这不仅是对受害主体的直接赔偿,也是对潜在侵权者的风险提示。对市场主体而言,这是一个明确的成本信号:错误言论若具备侵权性,代价将远高于短期流量收益。
![]()
第四点,连带责任的划分,体现了对“协同作案、共同行为”的认定。温某某虽非核心运营者,但在涉案过程中提供了协助,法院据此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这对理解“共同侵权”的民事责任边界有重要示范意义,也提醒相关从业者,合规经营应从源头抓起。
专家观点强调,柴怼怼的初衷并非单纯“打假”,而是通过制造舆论噱头,获取关注与流量,进而带货变现。这种逻辑若被放大,必然扰乱市场秩序,侵蚀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赵精武教授的评述提醒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守法也是道德底线。正因如此,这起案件的司法处理,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
这场纠纷,折射出自媒体时代的两端张力:一端是“信息快速传播、边界模糊”的现实;另一端是“法律红线不可逾越、市场规则须被尊重”的底线。柴怼怼借“打假”之名吸粉带货,公开场合对企业进行无根据指控,最终落得法律与舆论双重挫折。市场监管部门的核查结果,揭穿了其虚假声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信息对照的参照。网络空间的治理,不能再容忍“一味追求流量、忽视事实”和“以正义人设包装自利行为”。
![]()
社会各界对本案的讨论,正在推动若干制度性改变。网信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建立更高效的虚假信息识别与处置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追责”。消费者维权意识需要提升,购物时更应留存证据、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商品信息。企业则需要在品牌保护、产品溯源、成本透明方面建立更完善的制度,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遭受不实指控。
这次事件的警示很清晰:流量固然重要,但底线不可逾越。对自媒体从业者而言,公众的信任是最大的生产力。对平台而言,算法不能替代法治与道德评估。对监管部门而言,跨部门协作与快速反应,是保护市场公平的关键。对消费者而言,理性辨识、谨慎投向,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底线。
城市市场监管与警方的联合行动,体现了法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柴某某及相关企业的后续司法程序,尚待进一步审理,但目前的公开判决已经传递出一个坚定信号:网络抹黑、虚假宣传、借打假之名牟取私利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惩戒。
你怎么看?网络时代的商业公信力,究竟该如何更好地被保护?对于自媒体从业者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公众应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