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意思,最近一提买黄金,平常人脑子里蹦出来的不光是“投资保值”还是“结个婚、送个礼”,而是一个带着问号的大写字母:贵!而且贵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看似风平浪静的黄金柜台,背后满满的火药味。
按理说,黄金最近不是挺抢手吗?怎么一场新政落地,全盘价格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蹦跶了上去。
说白了,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刚刚“上新”的黄金税收新政。
大伙儿都在问:这税到底给谁加了码?金价飙得到底是合理,还是另有玄机?
往深里扒扒,这可是要动真格的局面。
按下暂停键,咱先把这黄金圈的最新“靴子”搞清楚。
从11月1日开始,国家给黄金行业来了一个大分类,把黄金分成了“投资性”和“非投资性”两伙儿。
投资性的,比如黄金期货、黄金ETF啥的,暂时风平浪静,跟新政沾不上啥边。
关键变在了非投资类,这就是平时你我去柜台挑的金饰、金条,改规则了,进项税抵扣比例直接从13%“跳水”到6%。
这么一减,料商、金店门口的“成本”气球一下就飘高了7个点。
新规刚听上去有点抽象,别着急,咱们逛到深圳水贝市场一走就明白了。
水贝,这名字,行内人一听全懂。
顶流水贝批发档口,原本是进销大户,现在突然大变脸。
凌老板这两天连门都没开,业务说停就停。
不是人手不够,也不是顾客消失了,真正的理由是“没料”。
“料”这个词,外行听着像药铺,其实就是黄金原料,也是黄金珠宝市场中游采买的命门。
自打新政刷卡上线,整个市场一片观望气氛,上游供料商跟突然堵上了水龙头,干脆就暂停供货,少数还在出货的,索性干脆就加价。
凌老板嘴里叹气说着“要抢加价的料”,桌底下藏着自己的老库存。
进退两难——卖了货就补不上新料,只能苦等市场走稳,盼着那点旧金换款还能走量,混点工费回回本。
不夸张说,市场神经那是动不动就抽一抽,走一步算一步。
画风一转,网上看伦敦黄金都飙过了4100点,可实体市场的人气却直线下滑。
水贝市场冷清得真让人意外,原先熙熙攘攘的柜台眼下似乎只剩风吹过的凄凉。
新政下,说加价就加,有的金饰每克直接蹿升几十块,也有些金店“稳”一点,上浮没那么离谱,但是谁也没个准数。
商家自己都反复琢磨政策,店员张口闭口只剩一句话:“还是等等吧。”
消费者蒙圈,想买但不敢下手,谁都怕下一秒价差又冒出来吓人一跳。
价格上一天一变,还能指望谁说准呢?
受打击最大的,毫无疑问是那些靠卖金条为生的水贝小商家。
别看这些小商家以前销量也挺冲,如今政策一换,进料“高成本”直接垒死了下游,本就没有“一级会员”通道的他们,进不了金交所的大门,这盘生意,愣是“断崖”。
这节奏一崩,原本整个流水线嗡嗡转,如今静得只剩电脑的冷风。
有人说短痛是为长远好,毕竟新政把“虚开发票”这些乱象一锅端,逼着黄金流通都跑去交易所里,大账明白小账清楚。
可是这长远的道德账,短期的生意人还能不能撑到那一刻?没人敢打包票。
换个战场,大伙再挪步到杭州。
杭州白马珠宝市场,曾经的“黄金平价圣地”。
过去,能买到比大盘还便宜的金饰,杭州人的“囤金天堂”。
可如今门面赫然挂着大盘价,各家店却各唱各的调。
像“中国黄金”的足金999,标价一手就上到1019元一克,9999更是一口气卖1029元,贴着当日大盘价竟然能溢价70多块。
要知道,这还是没算工费、没加任何“小九九”。
商家统一的解释就是政策调整——黄金税新规一出,本来宽松的价差马上像老虎钳一样咬紧,顾客哪还敢随便冲动消费?
逛市场的熟客、珠宝老手,这回消费方式也有意思起来。
采购之前,最在意的不光是克数和花纹,还有那张说起来不起眼的小纸头——发票!
采购金饰,眼下开不开发票直接影响后续能不能顺利回收流通。
前几年,大部分人拿着收据转身就走,现在各路金粉都开始一脸严肃掂量发票的靠谱程度。
说句实话,谁不怕以后卖的时候吃亏?
回收市场的猫腻也不再偷偷摸摸,直接明晃晃摆在价目表里。
金饰售价和回收价之间,价差从过去二三十涨到现在“近百元”。
有顾客带着旧金兴冲冲来想回收,看到两张价签的差距,瞬间转身走人。
有商家还贴心地劝,现在不如换新——金饰换金饰,至少没被收割得那么惨,换句话说,工费再高,总比差价扎心。
再看看普通消费者的心思。
有位贝女士,婚期将至,五万块预算卡在手里,准备买“结婚五金”。
逛着逛着直接“下不去手”了,一算账,千元一克,预算买不到50克,工费一算,还不如直接去品牌金店省力气。
过去“平价市场”的雷达,现在失灵了,连常年主打“划算”的档口都不得不承认:“和品牌的价差,几乎磨没了。”
可是人类的智慧总归不会被死规矩堵死。
最近有些聪明的买家,脑子转得飞快,“曲线救国”:
银行售卖的金条暂时没入税,也是跟大盘价几乎一刀切。
于是有人在银行买金条,然后专门送去打金店定制首饰。
这样一来,10来块一个工费,顶多几十块手工,硬是把价格砍回来了。
杭州西溪天街打金店店主都直言不讳:“现在来改款打金的,比往年多太多!”
节假日预约满,排队打金成了最新网红项目——这倒不是夸张,是实实在在的供不应求。
泥鳅背手镯工费15元/克,雕花贵一点,整体没怎么涨。
打金师傅唐师傅也说,生意好得晚间都开到十点半,单子排得满满当当。
相较黄金材料价的大起大落,这部分小本本的手工收益,倒是硬生生被市场托举起来了。
梳理到这儿,整个黄金圈的业务流,像极了万花筒。
政策调了、市场跌宕波动,加价虽然一时让消费者直呼伤不起,倒也逼得产业链各环节各显神通。
一些行业顽疾,无论“虚开发票”还是税务漏洞,这次终归是被政策铁拳砸得不敢乱动了。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金不如打金”、“买新不如换旧”,新鲜玩法一茬接一茬。
长期看,政策确实能让黄金交易越发透明和规范。
可普通人始终被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还吃亏。
大盘价、工费、税收,多头受敌就像打怪升级,步步小心翼翼,这生意经,哪个都不好念。
你以为自己做得很聪明,不想被市场割韭菜,结果一轮操作下来发现无论怎么搬砖,总有人能赚到那“最后一个铜板”。
搁在以前,买个金手镯是图喜庆,现在还得琢磨政策、算成本、抓空子,不动点脑子,进市场都不敢吆喝了。
说到底,黄金新政想让行业回到正轨,利在长远,本意不壞。
只不过短期内对老百姓确实挺折腾。
涨价、观望、渠道转换,各种应对姿势轮番登场,谁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了。
以后,或许黄金的附加价值不光看重量工艺,还得算政策时机和个人智慧。
有人感慨,政策改变的是游戏规则,真正考验的,是每个参与者的应变力和承受力。
早买,还是再等等?
贵了也要买吗?
这些问题,其实没人能给出统一答案。
不过,人性在这个时代的市场博弈中,未尝不是最珍贵的“金”。
你怎么看待这波黄金新政带来的剧烈变化?如果你现在要买金,你会怎么选?欢迎留言一起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