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暗调的画面里握着錾刀,金屑在指尖飞舞,背景音乐总是那几首耳熟的国风曲子。鎏金的特写、匠人的侧影、慢动作的拉丝——这样的视频,正在抖音的黄金珠宝内容池中高频出现。如果把账号名称隐去,绝大多数用户恐怕难以分辨——此刻屏幕上这件精美绝伦的金器,究竟出自谁家之手。这些视频如此相像,仿佛这些工匠都在同一个摄影棚里工作。 这就是当下黄金非遗赛道的现实:一个本该充满个性与温度的领域,正无可避免地滑向内容生产的流水线。 从惊艳到疲惫 还记得第一次刷到这类视频的震撼。匠人手中跃动的火焰,金料在反复捶打中焕发生机,那种“亲手创造”的仪式感,隔着屏幕都能打动人心。 大约一年前,琳朝珠宝凭借“手工金饰”的精准定位,以少而精的内容迅速圈粉,其镜头下专注的匠人、细腻的工艺,为行业开辟了一条“内容溢价”的新路径。匠人专注的神情、传统技法的再现,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共鸣。 但不知从何时起,惊喜变成了熟悉,熟悉又变成了疲惫。这套被验证为“流量密码”的内容模式,在短时间内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与复制。 被模板化的“匠心” 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相似的画面扑面而来:同样的镜头语言,同样的音乐风格,甚至同样的价值主张——无一例外地强调“手工稀缺”“皇家技艺”“收藏价值”。 这套“黄金公式”在初期曾是流量利器,它以确定的模式高效教育了市场,降低了用户的认知门槛。但当所有玩家都挤进同一条内容窄巷,曾经带来新鲜感的“手工稀缺性”,正迅速沦为新的“工业标准化”生产。 “内容的同质化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一位行业观察者表示,“当所有创作者都在使用相似的视觉语言、听觉包装和叙事结构时,所谓的‘独特性’就成了一句空话。”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近期观看过此类视频的用户,多数人表示“记得住内容,记不住品牌”。“都是金光闪闪的手工艺品,看起来都很精美,但要说具体哪家的有什么特色,真的说不出来。”一位用户坦言。 非遗手作赛道的拥挤,印证了文化价值的商业潜力,但也暴露了行业在内容创新上的瓶颈。短期来看,跟随既定的模板确实更安全。但长远来说,当所有内容都变得千篇一律,用户的注意力终究会涣散。就像再美的景色,如果每个人拍回来的照片都一样,看多了也会索然无味。 每一件手工金器都应该是独特的,讲述它的内容又何尝不该如此?如果所有声音都在重复同一个曲调,那么曲调终会消失,留下的只有一片喧嚣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