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这个会议上, 印度钻石研究院(IDI:Indian Diamond Institute)主席 Dinesh Navadiya(如上图)提出了另一个建议:
“合成”(synthetic)这个词不适用于实验室培育钻石(Lab Grown Diamond)。
《印度时报》 (Times of India)于昨天报道了这个新闻,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截图如下:
Dinesh 在接受该刊物采访时的态度很清晰:
“我们 明确指出, (从技术的角度讲)实验室培育钻石 并不是合成钻石。我们 反对将实验室培育钻石称作‘合成钻石’。”
当然,Dinesh 并不反对消费者层面的信息透明化,因为消费者需要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这样他们能知道买的是 天然钻石、 培育钻石,或者 其他种类的‘钻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GJEPC每月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文件中,针对培育钻石采用的术语是“实验室培育钻石”(Lab Grown Diamonds)。
在同一份文件里,“合成”(Synthetic)指代的是另一类材料,并且跟随其后的是“石头”(Stones),而不是“钻石”。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查询。
由此可见,尽管大家都会在言辞中不断强调C端的信息透明化,但实际上 印度钻石行业内部对于培育钻石的态度存在分歧,关注点也各有差异。
比如这次CCPA会议的牵头人 Nidhi Khare 会强调,类似“真实”这样的词语不能用于实验室培育的人造产品,而“真实”这个概念,正是天然钻石行业反复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以 Dinesh 为代表的另一批业内人则更倾向于将实验室培育钻石归为一个 完全独立的类目,既不是天然钻石,也不是“合成钻石”——
“理想状态下,将有 三个不同类别的钻石。” (即天然矿产、实验室培育,和所谓的合成)
在经济动荡、市场低迷的当下,类似的讨论与争端也许很难停止。究竟“合成”一词是否带有贬义?印度方面将怎样为培育钻石争取更独立的发展空间?中国培育钻石行业能从中找到什么机遇?我们将保持关注与分享。
背景知识:
印度钻石研究院(IDI)由印度工商部资助,成立于 1978年,位于苏拉特北部,也是GJEPC旗下的科研和教育项目。该研究院提供多种与钻石、珠宝和宝石相关的文凭课程,并拥有一家钻石鉴定实验室,对 0.10 克拉及以上的钻石进行认证和分级。
该研究院在印度钻石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印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常常会考虑该院的研究成果和建议。据报道,十一年前(即2013年),博茨瓦纳政府在戴比尔斯决定将其钻石销售业务基地从伦敦转移到博茨瓦纳后,曾向 IDI 寻求帮助,以建立自己的钻石研究院。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