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黄金珠宝行业依赖“克重定价+工费”的销售模式,但在金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克重价格的敏感性急剧上升,传统"克重定价"模式在金价狂飙中陷入三重困境:
1. 成本倒挂危机:黄金原料占售价80%以上,但消费者拒接高克重产品。部分品牌被迫降价促销,加工企业因工费无法覆盖成本出现停工潮。
2. 消费需求断层:根据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的黄金消费量为741.732吨,同比下降了11.18%。其中,黄金首饰的消费量骤降了27.53%,而金条及金币的购买量却增长了27.14%。这表明,在金价高企的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金条和金币等较为小型且相对低价的产品,而不是高售价的金饰。
3. 渠道信心崩塌:金价高涨导致加盟商和经销商采购意愿降低,库存周转周期拉长。老凤祥2024年加盟店净减少166家,周大福关闭500多家门店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趋势。一些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周大生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明,通过增加3D硬金、各类工艺品以及珠串品类来提升毛利率。同时,曼卡龙等品牌则着眼于日常佩戴的珠宝,定位于2000到5000元的消费区间,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应对高金价带来的影响。借鉴奢侈品行业的定价逻辑,弱化克重标签,强调设计、品牌与文化价值。例如,推出限量款、联名款产品,通过情感营销提升消费者支付意愿。面对市场低迷,珠宝行业正在寻求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周大福表示,将调整资源配置,如将部分产能搬迁至顺德工厂,旨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此外,企业也在探索如何吸引年轻消费群体,通过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和服务体验的创新,提升品牌吸引力。当金价站上历史高点,中国黄金珠宝业正经历从"克重博弈"到"价值创造"的质变。这场转型没有退路,唯有打破惯性思维,在工艺创新、场景重构、效率革命中寻找新平衡点。那些率先完成价值升维的企业,或将定义下一个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