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 Bates 在3月28日发表这篇长文的时候,其主旨并非再一次掀起两派的冲突,而是想告诉业内人士:单纯地攻击对手,并不能稳固市场或赢得消费者,只有通过积极的、差异化的营销,才能明确传递自身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由此,我们和几位从事零售行业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并尝试通过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拆解和诠释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可能达成的“非零和”博弈成果。
01
前言:从替代战争到价值分化
自20世纪中叶戴比尔斯通过“钻石恒久远”(A Diamond is Forever)的营销话术将钻石推上神坛以来,这种碳元素晶体便不再是单纯的矿物,而是成为爱情、财富与地位的终极符号。
然而,实验室培育钻石在21世纪的崛起,配合高度发达的网络传播,在短短几年内便打破了天然钻石原本的叙事结构。
此时,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之间爆发的博弈(或者说“斗争”),开始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对消费者心智的争夺。然而,在看似“有你没我”的激烈争抢中,业内在高度关注材料属性的同时,却似乎忽视了在消费市场上的“非零和”本质。
事实上,这场博弈的终局并非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可以通过多维度的价值重构,形成“非零和”的结果。通俗地讲,就是如果双方能站在不同的维度上,强化各自的核心优势与核心属性,那么,即使局部斗争长期内无法避免,大家依然达到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需要在“破”的同时,找到“立”的根基。
02
博弈维度拆解
就“钻石”这个宏观概念来看,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本身的物质属性,成为社会观念与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天然与培育钻石的博弈,几乎都是围绕以下四个维度的价值锚点争夺:
1. 时间维度
天然钻石的叙事根基,是将“亿万年地质演化”作为稀缺性证明,其营销话术常以“地球的礼物”“时间的结晶”为核心,将漫长的自然形成过程与爱情的永恒性隐喻绑定。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它成功地将物理时间转化为情感价值,配合近几年兴起的“钻石溯源”、区块链技术等,展示每一颗钻石从地壳深处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光旅程”。
培育钻石则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时间的神圣性。因为借助日益进步的科技实力,人类可在数周内创造和维护一个相似的环境,从而“制造”钻石。
通过大量的媒体传播,培育钻石在消费市场植入了“时间可被技术加速”的观念,进而向天然钻石的稀缺性叙事发起了挑战。
2. 意义维度
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天然钻石形成了某种文化主导,通过其在婚庆场景中的统治地位,构建了“不可替代的情感载体”。
“钻石=承诺=永恒”。这种共识圈的形成,使得消费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即便会质疑钻石价值,也无法冲击这个庞大共识圈的核心,甚至仍可能因社会压力而购买。
培育钻石在发展初期,其实并没有将钻石从这种共识圈中解绑,而是试图通过“替代”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长期以来,培育钻石以天然钻石的价格为锚点(包括零售和批发),在体现“性价比”的同时,更是将上述的“意义”做了民主化处理。
这个方法在数年内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直到2022年前后开始了多轮降价。
降价引起了人们在意义维度上的质疑,也引发了业内人的思考:钻石的意义应由什么决定?消费者怎样才会同时接受“变化的价格”和“恒定的意义”呢?
3. 伦理维度
天然钻石曾因极少比例的“血钻”而遭到非议,当时业内也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澄清式宣传。或者说,面向C端的澄清力度远远不如那部电影带来的社会效应。因此人们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行业,而是直接从伦理维度上质疑甚至厌恶这类产品。
培育钻石由于具备“无需破坏地貌”的先天优势,在第一时间获得了伦理维度上的广泛认可。VRAI 宣称其培育钻石的碳足迹仅为天然钻石的1/5、潘多拉明确表态“不采用天然钻石”等等,配合那段时间快速的市场扩张,以及资本界对产业链上游的追捧,这种“伦理正确性”精准击中了年轻人心中的“G点”。
然而“伦理”和“道德”究竟是什么?有多少数据来证明?这个维度的焦虑和冲突,需要媒体更全面、更客观、更耐心的宣传才能逐渐化解。
4. 经济维度
天然钻石在成功构建了上述共识圈的几十年里,优秀的零售品牌们遵循了“高溢价”的奢侈品定价策略。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大家通过人为控制供应、搭建精密的分级和认证架构等方式,维持着这类材料的价值体系。
这种阶级区隔策略,使钻石成为财富地位的显性标识,是很多相关产业学习的榜样。
但培育钻石引发的,是一场基于更广受众的“平民化颠覆”,以“同质低价”的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意识形态,通过“平权消费”等思想,吸引价格敏感型客群。
时至今日,钻石还是奢侈品吗?抛开极端的网络言论不谈,单从实际购买者的层面来看,或许在不少人的心中,它已经成了某种“轻奢”。
03
博弈是动态的
上述几个维度的博弈并非静态,而是随着外部变量不断重塑和改变:
1. 代际观念重构博弈规则
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钻石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从 The Knot 最新的调查结果来看,52% 的新婚夫妇宁愿选择培育钻石用于婚戒,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转折信号。
同时,人们对于"是否采用钻石"的问题也有了意识分化:红蓝宝、玉石,甚至莫桑都逐渐在婚庆板块获得了自己的追随者。
还有一部分群体干脆放弃了对“结婚就要买钻戒”的喜好,而是更多地追求“体验型消费”(比如旅游)。
“永恒”的思想似乎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感受至上”的社会意识。在这种趋势下,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的博弈变得更加复杂:它们不仅要互相争夺市场,更要面临令人心悸的大环境。
2. 技术平权颠覆传统叙事
当我们说“培育钻石的物理化学光学性能与天然钻石无异”的时候,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表示:“不,既然检测机构能分辨,说明它俩之间是有差别的。”
这从技术角度来看并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肉眼无法分辨差异”已经成为了共识,钻石的“装饰功能”也因此显得愈发重要。美国媒体一直在说,消费者喜欢“更大的钻石”,这就是对装饰功能很好的诠释。
钻石,无论天然还是培育,只要经过精心的切磨和设计,都是很漂亮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
“够漂亮就可以了,天然还是培育并不重要。”
3. 渗透与反渗透
有人认为,在这场博弈中,培育钻石其实一直都在做着“上行渗透”,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婚庆市场的快速扩张。
这种渗透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因为培育钻石作为新兴的工业产品,需要在传统领域获得广泛的认可,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消费市场扩张(如配饰、日用品等)打好基础。
我们在网站上会定期更新 Tenoris 等机构关于美国零售市场的解读,前年当他表示“超过50%的订婚钻戒采用培育钻石”时,在全球范围引发了极为热烈的讨论,因为这是培育钻石“向上渗透”的里程碑式成功。
天然钻石对这个事儿是挺头疼的,因为这种渗透会影响消费端对“钻石”的认知,并且拉低“钻石”这个品类的整体价格。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些“反渗透”的举措,比如不断强化天然钻石的“真实性”、大量转载“xx停产用于珠宝的培育钻石”等等,都是为了维持天然钻石市场定位的方式。
只不过,在经济环境低迷、地域政治冲突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向上渗透的行为依然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
04
共存路径:多维度价值与非零和博弈
感谢您能耐心地看到这里,现在我们说说怎样通过“强化多维度价值”来实现“非零和博弈”的问题。
持续的内斗无疑会进一步削弱“钻石”在消费市场的话语权,也会引起那些诚信经营的业内人士的失望与不满。所以,实现和谐共存、追求非零和的博弈,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倡导的事情。
要实现和谐共存,需在以下维度构建“非重叠竞争优势”:
1. 天然钻石是一种“文明遗产”
前面说过,天然钻石具备时间维度上的独特优势,因此毫无疑问可以成为“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这一点在终端消费市场的吸引力是长期存在的,无论是否可以和“永恒”绑定,至少人们无法否定这个客观特性的存在。
因此,以其时间维度的优势为核心,强化天然钻石的历史感,也许是一个让人不能反驳的卖点。人们可以拥抱科技,但同时也可以拥抱历史、拥抱自然。两者之间没有冲突,也不会成为“单选题”。
至于传承意义、奢侈品理念,甚至所谓保值增值(注:一部分极为稀缺的天然钻石确实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或许都可以基于这种“时间维度”的优势展开。
2. 培育钻石是一个“新物种”
培育钻石无疑在“经济维度”上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是工业品。
在之前的某次圆桌会议上,一位重量级嘉宾曾经明确表示:从生产端的角度来讲,工业品制造的核心就是降本增效。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有成本底线的前提下,工业品的降价是正常的,甚至是积极的,因为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所以,“经济维度”,以及由它引起的“消费平权”、“科技进步”等概念,都是培育钻石具备优势的市场卖点。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强化“经济维度”,不等于在零售端打价格战,因为降本增效的是材料,而不是珠宝首饰成品。
在消费市场接收到的一件成品中,除了材料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类劳动,如各种形状的切磨加工、优质的镶嵌、精致独到的设计、宣传和营销的成本等等。假如我们只是着眼于材料成本,并认为“附加值=忽悠”的话,那么天下大部分的商业形态都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点:即使只谈消费市场,培育钻石的应用场景也绝不仅限于珠宝首饰。它的工业属性决定了需要通过“应用创新”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去年的已经是一个典范,我们相信以后的应用创新案例会更多,市场也会更大。
3. 建立差异化认知防火墙
在确立了上述的差异化维度后,就需要在C端打造差异化认知的防火墙。
这道防火墙的主要用意,是隔绝那些非必要的冲突,以及让消费端真正认清和接受两类产品的定位。
这是一种毫无敌意的维度区分,利于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天然钻石可以继续聚焦“传承”、“永恒”;培育钻石可以继续聚焦“自由”、“科技”。只要诚实、透明地告诉消费者“这是什么”、“它好在什么地方”,剩下的事儿就交给市场去选择。
尽人事,听天命,可安心。
05
什么是真正的钻石革命
多年前,一句“钻石革命”,吸引了很多人进场,也引发了资本的关注。时至今日,我们是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呢?
不妨用四个字来形容:打破传统。
只不过“打破”不等于“毁坏”,而是一种“创新”。原有的“恒久远”或许弱了一些,但没有消失。我们通过“革命”做到的,是创造了不同于恒久远的新理念和新市场。
在创造的过程中,商业领域的局部冲突是必然会产生的。但当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业内对于不同维度的认知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们曾经和不少经营培育钻的朋友交流过,其中不乏一些相当核心的玩家。其实大部分朋友反馈的态度都很积极,认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共同进退的“队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只不过在部分舆论的引导下,以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里,消费层的认知出现了混乱,所以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但是行业的韧性终究是强大的,真实的消费者不是人云亦云的傻子。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我们通过对不同维度的辨析和坚守,必能让两个行业实现互动与发展。
在这场非零和博弈中,真正的赢家其实就是消费者,因为他们会进入一个更丰富、更自由、更可持续的钻石新纪元。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